【出处】
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
【原作】
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。
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
彼采艾兮,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。
【
赏析】
《采葛》写主人公对友人的
思念。这两句是用比喻方法构成的夸张句。“三秋”,这是指三个季度。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,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友人的殷切
思念,实是情至之语。同时本体“一日”,喻体“三秋”,高下相形,对比鲜明,也有力地增强了
感情的表达效果。本诗运用了回复的章法,就更加强了这情思的感染力。成语“一日三秋”即源出此诗。
【典故】
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说:“年有四时,时皆三月。三秋谓九月也。设言三春、三夏,其义亦同,作者取其韵耳。”“葛”是藤科类植物,根可食入药,茎有纤维,茎叶均作牧草。“萧、艾”都是香味的蒿类植物。孔颖达认为,这是周桓王时,政事不和,朝臣多为谗人所谄,所以人们都十分惧怕谗言,一日不见君王,生怕又去听信谗言。实际上这是描写君子对友人的
思念。一天不见,就好像过了三天!一天不见,又好像过了三秋九月!一天不见,又好像过了三年。“三秋”指三个季度,即九个月。《采葛》中的“三秋”是指九个月。后来“三秋”,泛指三年,形容漫长岁月。南朝·梁·何逊《为衡山侯与妇书》说:“路迩人遐,音尘寂绝,一日三秋,不足为喻。”唐·李白《江夏行》中有“只言期一载,谁为历三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