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赏析】
这首诗消解了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光环和虚伪权威,粉碎了盲目的英雄膜拜,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下的日常生活,展示了这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世俗庸常的本真状态。
诗人在一开始就用朴素直白的语言与反诘的语气告诉读者,关于大雁塔,我们不能知道什么。大雁塔并没有见证千百年人民的苦难和尊严,也不能承担历史的重量,更没有崇高的美学内涵,它只是供游人登临的普通的塔。有许多拜倒在大雁塔神圣光环之下的人,“从远方赶来”,只不过是“为了爬上去∕做一次英雄”。那些无论是得意的“发福者”,还是失意的登临者,都纷纷而来,一睹泛着“灵光”的英雄之塔,想象自已变为真正的英雄,来感受一种白日梦的安慰。然而,经过伪善做作的膜拜之后,他们若无其事地下来,“走进这条大街∕转眼不见了”,又回到现实平庸的生活。那些勇于自杀的登临者也不是英雄,诗人戏谑地称他们是19世纪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笔下的“多余人”的翻版——“当代英雄”。他们的死亡并不能证明无所畏惧、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,却恰恰体现了个人的无知与生命的轻薄。多余的、无意义的自杀只是“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”,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些许点缀,并不影响生活本来的面目。诗的末尾再次写道:“有关大雁塔∕我们又能知道什么”,既是对诗首提问的回答,又与开头照应,形成完整的回环结构。诗人意在告诉读者,大雁塔没有神秘的光环,它的实用价值就是供人们登高以观赏周围的景致,不应该被人为地置于历史的乌托邦幻境的巅峰。